肥壤网

民间故事

本栏目讲述给类古今中外给类民间故事,民间传说故事,民间故事大全。故事丰富,内容精彩!

您当前所在位置:

全站搜索:

托棺木(托魂棺)

来源:肥壤网 2023-11-15 围观:

那么,是一件什么宝贝值得石正不惜家产、不惜一性一命地守着它呢?

就在郑同和牵挂不已、并准备择日去湘西探视的时候,这一天,家里忽然来了十多位客人,一个个衣衫褴褛,满脸憔悴,全都一操一着湘西口音。郑同和大惊,没见到石正,但其中有一人他见过,就是以前给石正做过“翻译”的那位。郑同和赶忙招呼他们坐下,并急步走到那个“翻译”面前,语气急切地问道:“石正在哪里?”

“翻译”正“咕嘟咕嘟”地喝着茶,听郑同和这么问,顿时一头雾水:“石大哥没跟我们一起来呀,我们是四个月前就动身了的。”

郑同和一怔:四个月前就动身,那时石正还没有被湘西知府抓呢!

原来,这帮人是受石正之托、给郑同和送棺木来的,启程后因沅江发大水,不能走水路,只得走旱道了。临行时石正一再嘱托,棺木一定要送到郑府,路途中谁要是丢一了一性一命,我石正养你全家,谁要是半道而逃,我石正要杀掉你们全家!

石正为什么要严词重托?这一点郑同和清楚,因为从湘西走旱道来常德,那是要穿越武陵山脉的,山脉中大约有二百里地的无人区,无人区不仅山势险峻,层峦叠嶂,更重要的是瘴气连天,连虎豹野狗都不敢涉足。

这帮人送此棺木,自己吃苦受累了还不说,甚至还会搭上全家人的一性一命,这足可以证明石正不仅没有忘记“托付之事”,此外,还可以证明这棺木绝对是“极一品”一类,不然石正何苦要兴师动众,要人家以命相许?

送棺木是有讲究的,叫“相入将去”,意思是:棺木进屋只能从后门入,人死了,棺木抬出去的时候才能开前门,于是,郑同和命家人开了后院,当时他只忙着招待客人,因此一时间还没见到那棺木到底是什么模样,晚饭后客人走了,郑同和带着雅兴,准备好好观赏观赏这副棺木,他来到后院,朝棺木一眼望去,刹那间,他整个人顿时就像从火炉旁一下掉进了刺骨的冰窖,浑身冰凉:那是一具什么棺木呀?体形矮小,色如死灰,既没有木匠的一精一工细作,也没有雕工的匠心雕琢,而且也不是什么楠木,像是用枯木乱藤制作,无型无款,整个儿就像是哄小孩“过家家”的一个玩意儿!

郑同和只觉得眼前发黑,像是塌了天、陷了地,气得几乎要晕倒了,当天他就气病了,躺在床上,高烧不退。他是一个遇事能替别人着想的人,可这事他怎么也想不通啊:难道石正在戏一弄我?他为何要戏一弄我?父亲寿宴他送来白虎,他是个打马虎眼的人吗?郑同和百思不解。

郑同和隐隐感到他一开始就犯了一个大错:知道对方是匪,却为何要认匪为友?如果匪都讲诚信,能知善恶,他就不会为匪了!

郑同和在常德城是有头有脸的人,用这样的棺木葬父会让人笑掉大牙,所以他等不及病痊愈便下了床;也顾不得“一人一棺”的说法了,把石正送来的棺木扔在一边,任其日晒雨淋,自个儿来到棺材铺,指定了木料,又指定了匠人,更指定了规格和尺寸。半年后,棺木做好了,气派非凡,华贵大雅。

两年后,郑同和的父亲终于寿终正寝,丧事和当年的寿宴一样热闹异常。按照当地习俗,死者需摆放三日,三日后方可入棺。

入棺是丧事中最隆重的仪式,吃饭的要放下碗筷,闲聊的要收起话头,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要围在死者跟前作最后的道别,可谁会想到,就在郑父的一尸一身即将入棺的时候,忽然听见一声悲号,那哭声揪心裂肺、惊天动地,随即又见一人跌跌撞撞地奔进了孝堂……

5、石破天惊

只见那人满头乱发,衣衫褴褛,手撑拐杖,肩背破囊,颠颠簸簸地奔进孝堂,倒头便拜。郑同和暗吃一惊:这不是石正吗?果然不出所料,他已威风扫地,一介枭雄,沦为乞丐,真可谓灯笼易碎,英名难挽,荣华过后,一地冷清啊!尽管郑同和对石正满腹怨言,但见到此时的石正,他哪里还有怨言?有的只是无限的伤感。

二维码
故事很好,不妨扫二维码分享给朋友们

记住www.feirang.com,看好看的故事,就上肥壤网网